首页_利澳注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首页_利澳注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全站搜索
栏目导航
新闻详情
香格里拉注册-首选主管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3-05-13 03:52    文字:【】【】【
摘要:香格里拉注册-首选主管 修改了一个多小时没保存下来。。。哭了。。又改了一遍,之后有空了在看看需不需要再做整理吧 我曾经去过浙江省建德市,当地是草莓种植之乡,国内很多其

  香格里拉注册-首选主管修改了一个多小时没保存下来。。。哭了。。又改了一遍,之后有空了在看看需不需要再做整理吧

  ———————————————————————————————————————————

  我曾经去过浙江省建德市,当地是草莓种植之乡,国内很多其他草莓产地都有建德人的身影。根据当地的种植户说,为了防治炭疽病、白粉病等病害和蚜虫等虫害,草莓在育苗到进棚之前几个月时间大约需要用30次农药。在进棚之后视情况可能还要使用几次农药,但在开花结果之后的农药使用就不那么多了。当然不同地区施药情况可能会有差异,东北地区气候冷凉病害发生少的话可能用药次数就不需要这么多。但整体上来说草莓仍是用药比较多的一种水果。

  在我国,草莓上没有登记的除草剂,但是农户们又存在除草的需求。所以农户经常通过覆盖黑色地膜的方法一定程度上减少杂草发生。至于化学除草剂,我之前没有特意问过草莓上如何使用除草剂,但我觉得在草莓上使用除草剂并不是不可能的。

  至于在北京和其他城市街头看到打着“有机草莓”牌子进行销售的,可以说绝大部分都不是有机的,这点是可以肯定的。但是如果要说具体农药超不超标,还需要通过试验检测来确定。

  二、针对央视草莓的这一则新闻,不考虑央视记者的取样检测手法,我们来看一下是不是有一些不严谨的地方

  关于致癌物等级,我没有在世界卫生组织WHO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的致癌物分类列表中找到乙草胺:

  的回答。同时在这个致癌物分类列表中,酒精饮料和烟草烟雾都被列为一级致癌物质。

  在美国,农药的登记是归美国环保署(EPA)负责的,我找到了一份关于乙草胺第五次评估致癌风险的资料:

  第一次乙草胺被评估为B2级,可能对人类有致癌作用;第二、三次评估延续了第一次的结果;第四次评估说乙草胺对人类来说可能是致癌物。

  和EPA的致癌风险评估最终指导方针(2005年3月)相一致,CARC根据在雌雄小鼠上发生良性肺肿瘤和雌性小鼠发生组织细胞肉瘤的不充分证据将乙草胺归类为“有暗示性的证据表明具有致癌风险”。因此,并不要求对鼠肿瘤致癌风险进行线性定量。

  由于慢性RfD(cRfD)0.02 mg/kg/day 对于致癌和非致癌作用(包含大鼠鼻肿瘤,甲状腺肿瘤和小鼠肿瘤)来说都是一个具有保护意义的数值,量化致癌风险并不是必要的。由一个以狗为实验体的为期一年的慢性经口毒性试验(以睾丸、肾和肝组织病理学和流涎增多为基础,)测得NOAEL和LOAEL分别为2mg/kg/day和10mg/kg/day,以此为基准确定cRfD值为0.02mg/kg/day。

  注:这里的RfD是参考剂量(reference dose),是由EPA首先提出,用于非致癌物的危险度评价。RfD为环境介质(空气、水、土壤、食品等)中化学物质的日平均接触剂量的估计值。人群(包括敏感亚群)在终生接触该剂量水平化学物质的条件下,预期一生中发生非致癌或非致突变有害效应的危险度可低至不能检出的程度。

  无可见有害作用水平(No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NOAEL):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用现有的技术手段或检测指标未观察到任何与受试样品有关的毒性作用的最大染毒剂量或浓度。

  最低可见有害作用水平(LOAEL)是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某种物质引起机体(实验动物或人)出现某种损害作用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文章摘要当中提到通过调查,发现使用乙草胺的农户患上肺癌等癌症的几率要高于不使用乙草胺的农户。但是由于缺乏暴露-反应趋势,暴露案例数目较少,乙草胺使用和癌症发展的时间较短,使得文章无法做出乙草胺致癌的决定性结论。

  在中国,农药的登记由农业部药检所负责。农药有效成分在登记时需要提供毒理学资料,主要通过动物毒理学试验来评估该有效成分可能造成的各种健康危害作用。毒理学资料中包含慢性和致癌试验资料,观察农药对实验动物的慢性毒性和致癌作用,也要确定NOAEL和致癌的可能性,为制定人群安全接触限量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乙草胺的致癌作用尚不能有一个绝对明确的定论。乙草胺可能会给长期大量暴露在其下的使用者带来致癌风险,但这主要是针对长期大量使用乙草胺的农户来说的,对于很少接触到乙草胺的普通消费者来说(cRfD为0.02 mg/kg/day,意味着一个60kg成年人每天摄入1.2mg乙草胺),并不需要太过担心它的致癌风险。农药致癌的新闻一爆出来就经常夺人眼球,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香烟、酒精饮料等食品的致癌作用更值得关注。

  撇开乙草胺的致癌性不谈,我们看看它仅仅就毒性来说它是否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乙草胺对大鼠的急性经口半致死剂量LD50为2148 mg/kg,按照我国农药毒性分级标准属于低毒农药。

  我在中国技术性贸易措施网上查询了一下乙草胺在草莓上的最大残留限量(MRL,也是根据毒理学数据定出来的数值,规定在农残检测时不得超过该值),其中中国和美国是没有规定乙草胺在草莓上的残留限量的,欧盟规定

  乙草胺在草莓上的残留限量为0.02mg/kg,实际上比报道中的0.05mg/kg还要低一些。然而人们在制定MRL的时候经常是留有一定空间的,超过一些并不代表就会立即对身体产生危害。

  在我国的GB 2763-2014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量中规定,乙草胺的每日允许摄入量(ADI)为0.02mg/kg bw, 也就是说一个体重为60kg的成人,每天最多摄入0.02*60=1.2mg的乙草胺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按照新闻中的最高残留量:0.367mg/kg。意味着如果我们只通过草莓来摄入乙草胺的线kg的草莓,而且是常年累月地吃,我觉得一般人是吃不到这个量的。当然我们每天还可能会从其他途径摄入乙草胺,实际情况不能这么算。举这个例子的目的就是给大家一个摄入量的直观体会。(写完才发现有一个新闻里也用了这种算法。)

  在我国,乙草胺确实没有在草莓上登记。实际上,目前中国在草莓上目前没有登记过任何一种除草剂。乙草胺是一种酰胺类的除草剂,多用于大豆、棉花、玉米、花生等作物,进行播后苗前土壤处理,主要防除多种禾本科杂草。至于乙草胺使用在草莓上会不会产生药害我没做过试验不能肯定,但我觉得关于乙草胺没有在草莓上登记的原因可能是我国农药登记水平不完善和市场状况共同作用的结果。

  目前我国的很多农作物上都还没有登记任何一种农药,并不是说这些作物上不需要使用农药,或者农药运用在这些作物上会威胁食品安全,而是农化公司觉得花费时间、精力和金钱将自己的产品登记在这些作物上不划算。很多作物的种植面积不大,用药水平不高,而公司进行农药登记是要花钱、花精力的,如果一种作物不能支撑起足够大的农化市场,公司可能就不会选择优先在该作物上登记产品。所以乙草胺在草莓上没有登记很可能不是出于食品安全方面的原因。药检所、公司和农民都希望看到更多的农药登记在更多种类的农作物上。目前也已经有一些地方药检所在进行试点,为农化公司在小众作物上登记农药提供优惠条件,鼓励农药登记在小众作物上,完善现有的农药登记状况。

  在农村带过的人应该都知道,虽然农户是专职种田种蔬果的。但是大部分传统农民的植保知识其实是相当匮乏的,能够完全靠自己将各种病虫害防治好的农户其实是少数。这就使得在农作物发生病虫害的时候,农户会“病急乱投医”,表现为在选择农药时乱用药和使用时超过标签推荐用量。

  另一方面,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强调在进行病虫害防治过程中预防的作用,在病虫害发生之前或发生初期使用农药预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减少了农药的用量,防治的效果也比较好。但是大部分农户的习惯都是见到病虫害发生之后再打药,这样既降低了效果,又增加了农药的使用量。

  另一方面,每种农药上都有一个安全间隔期(PHI),规定了农药在使用之后需要间隔多长时间,等到农药残留量降低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能收获,这个值根据农药和作物种类的不同会有变化。但是有不少农户在进行生产活动时完全不注意安全间隔期,第一天喷药第二天就能拿去卖,这样就很可能会导致农药残留超标。(所以大家去采摘园的时候要注意园子在不久之前是否刚使用过农药。)

  再补充一点,目前国内农户自身的安全意识也有待提高。毕竟和农药接触最多的其实是农户自己,但现在很少有农户在喷药的时候会准备专门的防护服,在喷药时身体大面积暴露在外,好一点的会准备一个口罩带着,也有人连口罩都不带。农户都不关心农药对自身造成的风险,就更别提为别人生产出的农产品了。

  正如上面所说的,目前很多农户的植保和农药知识水平不高。所以农资零售店就经常承担起了“植物医院”这样一个功能。很多农户会拿着发生病害的作物枝叶去找农资零售店老板“看病”。而农资店老板为了保障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效果,进而抓住客源,防止“植物医闹”,经常针对一种病虫害开出多种农药混合使用,并且加大使用剂量的方案。而长期加大剂量使用农药而没有采取延缓抗性产生的措施,就可能使植物的病虫害产生抗药性,进而迫使农户再加大农药的使用剂量,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这其实和医药中的抗生素滥用有不少相似之处。

  农业是高风险行业,农作物的价格,特别是蔬菜水果的价格波动经常很大。而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常常决定了农户在进行病虫害防治上的投入意愿。一般当一种农作物的收购价格较高时,农户会更倾向于使用价格较高的进口农药或者增加农药的用量和次数;而当一种农作物的收购价格很低时,农户一般倾向于使用廉价农药或者干脆就不使用农药,最极端的情况连收获都不收了。

  目前仍然存在着一些非法的工厂,生产高毒高残留的农药,一些农药厂家也会向自己的产品中添加一些商标、包装上不会标注的隐性成分。单就农药的性质而言,高毒通常意味着防治效果好,高残留则意味着持效期长。高毒高残留的农药确实有它的市场,其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不法农户和厂家对金钱利益最大程度的追求。这个时候,我觉得可以从法制的角度在上游下游加强监管,严厉处罚,将法律成本增加到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生产者和使用者无法接受的地步。

  农药的超规使用其实也是一种不难见到的现象。如果是低毒农药还好(虽然法规上也是不允许的),但如果牵扯到高毒农药,就可能产生严重的问题。之前新闻报道的山东毒西瓜就是高毒农药超规使用的一个例子。产自海南的西瓜上面检出了涕灭威,这种农药是一种氨基甲酸酯类的杀虫剂,是我国目前允许投入生产使用的毒性最强的农药种类之一。但是作为一种高毒农药,农业部规定该农药只能用于一些旱田作物,不得用于蔬菜水果(因为蔬菜水果的生育期短,留给农药降解的时间更少)。但是由于它不错的防治效果,一些农户无视规定,最终造成了毒西瓜的悲剧。

  5.农残检测和食品监管,这方面我不算专家,可以参考一下这个答案下面的回答:

  就个人而言,我认为合理地使用农药化肥生产出的农产品是最为安全和经济的,能够达到绿色食品、或者无公害食品的标准就可以了。通过有机的方式种植出来的农产品的品质不一定是最好的,况且现在市面上的“有机”农产品并不一定是有机的。

  提前预防,使用质量有保障的高效低毒农药,严格按照使用剂量,配合其他的农艺措施,想要生产出安全高品质的农产品其实并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拜耳一直在关注食品安全,为了改善中国的食品安全状况,我们开始和绿色食品协会合作,一些农化产品已经获得了绿色食品生产资料的认证;另一方面,也在和一些农业合作社及下游的企业合作,通过提供高效低毒的农化产品,更先进的农药使用理念和方法来保障食品安全。感兴趣的同学们可以看一下China Daily和北京晚报等报纸的相关报道:

  这个问题好。作为七年环境专业的人,从为什么草莓上会检出乙草胺,说一下我国的瓜果蔬菜为什么很难做到低农药残留。

  第一种观点认为乙草胺会杀死草莓苗,因此不应该从草莓中检测出乙草胺。来自《生命时报》4月28日发表的题为《权威解读:吃草莓真的致癌吗》的文章(人民政协网转载链接:权威解读:吃草莓真的致癌吗——人民政协网),北京农科院和四川农科院的专家都表示“很诡异,从草莓的标准种植过程来看,使用乙草胺并导致其残留超标的可能性很低”;而北京市顺义区种植草莓达4年的房女士则称“种草莓时使用除草剂是不可能的,因为把草杀死的同时,肯定也会把草莓杀死。”

  第二种观点认为北京市目前的草莓以露天种植为主,为了除杂草,有可能在沟渠里喷洒乙草胺。这一观点的代表媒体是一小时爸爸,以下截图来自其腾讯微博文章。(链接:查看微信同步消息)

  第三种观点认为乙草胺是撒在土中,不是故意撒在草莓上的。代表人物是范志红的微博:(链接:Sina Visitor System

  1 乙草胺是种广泛使用的除草剂,测出的数量还低于美国在大豆玉米种植中的使用限量。

  显然,这些都是着急批驳央视的报道而做的不负责任、不科学、不准确的推断。说出这些话的人,是不了解草莓种植过程,也不了解农户的人。

  实际上,作为全国供应草莓苗的两大产地(江浙和东北)之一,江苏省海门县农业局在1994年发表于《杂草科学》的文章《乙草胺除草地膜的应用效果与技术》中,就明确提到了草莓育苗过程中乙草胺的使用情况:先将乙草胺喷涂在地膜上,然后铺满地面,等杂草除得差不多了,再在地膜上打洞移栽。参考链接:草莓苗儿穿“膜衣”

  新闻报道里只提到了铺膜能保温增长,丝毫没提到膜上喷涂的乙草胺等除草剂。这是2014年的新闻,可见这种方法仍然在草莓种植过程中沿用下来。

  铺膜的作用除了除草,当然还有保温增长,上海农科所于1995年发表在《上海农业学报》上题为《覆盖喷涂除草剂的非织造布对番茄、草莓产量的影响》一文中,通过实验发现,喷药盖膜以后,草莓的产量会增加1倍。

  由此可见,草莓苗是在喷洒了乙草胺的土地里长出来的。这些育苗基地一年会育几次苗、铺几次膜、喷几次乙草胺?从文献发表的1994年到现在的2015年,已经20多年过去了,这些土壤中残留了多少乙草胺?单次喷洒乙草胺的持续期约40-70天,那么一次育苗喷4次,一年数次育苗,持续20年呢?结果会怎样?

  种子繁殖需要把表面的籽连果皮刮下来,放在纱布里包好在水里搓洗,挤干,放在纸上晾干,待晾干后再搓,把果皮去除,将种子分出来栽种,或直接选取成熟草莓埋于土中(链接:le/ad08fc0074033.html)。缺点是生产效率(发芽率、生长速度)低,品质也不高。

  匍匐茎繁殖需要先育母株,等生长出匍匐茎以后,及时整理和压蔓,促使幼根及时扎如土中,长出子苗。

  为节省时间和精力,确保草莓的成活率,北京种植草莓的农户基本都是直接购买来自江浙和东北的草莓苗(母株、匍匐茎或者子苗)。这也是为什么在顺义区种植草莓长达4年的房女士认定乙草胺根本不会用于草莓种植:因为北京草莓种植农户直接购买的草莓植株,已经吸收了来自草莓基地土壤中的乙草胺。

  2011年,农业部亚热带果品蔬菜质量监督检测测试中心和广西亚热带植物研究所的专家联合发表在《广东农业科学》上题为《基于实验室草莓样品的农药残留状况分析》一文中,对53个草莓样品进行了50项农药残留检测,检测出甲胺磷、氧乐果、克百威等3种水果中禁用农药,以及乙酰甲胺磷、多菌灵等2种超标农药。

  再看凤凰网刊登的央视报道的原文(链接:央视记者买8份草莓 经检测均含致癌农药),可以看到仅仅检测到乙草胺超标以后就没有再采取进一步的检测了。因此,其他的农药超标情况也无从得知。

  清华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徐晓新于2002年发表在《农业经济问题上》题为《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成因、对策》一文中提到:由于农民的素质比较低和利益驱使,农民购买和使用剧毒的农药,这是食品安全问题的源头。

  河南工业大学的吕建华等人于2006年发表在《食品科技》上题为《农药残留对我国食品安全的影响及相应对策》一文中提到一组令人触目惊心的数据:

  3911本属蔬菜禁用农药,但由于其价格低廉,施后还可使韭菜叶子长得宽大肥厚,常常被许多菜农偷偷使用来防治韭菜的地下害虫“韭蛆”。因食用韭菜造成的农药中毒,全国每年发生多起,百姓餐桌上大有谈“韭”色变之势。

  科研专家按照“草莓生产的标准过程”来看,当然没问题;可问题是,草莓生产过程真的标准吗?

  1. 在农户对农药危害意识不高,对自我尚且缺乏保护(直接暴露在农药环境中)的情况下,为追求经济利益,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喷洒各种农药。

  2. 而在国内对瓜果蔬菜的农药残留监管不力(贩卖量大,只能抽查部分蔬果)的执法现状下,无法对农户不当使用农药形成约束。

  怎么说呢,我是农学毕业的,虽然没有在从事农业方向,但是我大学学的非常好,我给你总结下吧,第一中国和美国(欧洲也算,包括以色列都算上,美国就当个代指吧)的饮食结构不同,美国的饮食主要以肉食为主,他们的超市的蔬菜很贵而且是大集团供应的蔬菜(就像中国的双汇冷鲜肉一样,他们的菜是有包装的)从这点上就可以看出两点,第一他们吃的蔬菜消耗量没有中国大所以需求也就笑很多,而且人口也少很多,所以他们没必要使用农药和化肥或者说使用的少,他们的菜农挣的质量钱不是数量的钱,第二,大集团供应的好处在于,先进的技术和流水线,所以根本不用担心农药使用数量少菜会有虫子带到餐桌上(我看过一个美国的电视纪录片 叫谁的的厨房,名记不住了,但是里面讲述了蔬菜从大地到餐桌的过程)而且清洗的非常干净,基本开袋就可以用。

  第二点,中国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有一定的政治前瞻性和政治修养的人才能读懂的,到老百姓严重说白了,就是一切像钱看,GDP压倒一切(有些官员也是这么认为的)就导致了中国生鲜品和快消品不大重视品质,因为质量管控是要投资的,使用了高浓度的化肥和农药既保证了庄稼旺盛的生长还杜绝了虫害,而且简单、方便、高产,别小看这几个字,中国的粮食和蔬菜最重视的就是高产,稳产。其他的都要靠边站,这就导致了乱用农药的现象产生,农药会加速物种的变异,也就是一般的病虫害现在为了对抗你的农药进化了(是的,你看的不是数码宝贝,是真真实实的自然界进化,当一个物种濒临灭绝的时候会出现这种对抗环境以达到继续繁衍的目的),大地被你们施放了氮磷钾的肥料后烧坏了,好好的地由肥变瘦了,开始出现了板结,化学元素失调的现象,那么这些现象最后反射到农民的眼里,中国的农民种地不信科学是有目共睹的(我的亲身经历,说学这行的不如真正的庄稼把式,其实一个实践一个学术本可以结合的很完美可惜了)没有人科学协调的后果就是,农民加大用药量,导致了越用越糟,越糟越用的死循环,你想想,中国农药不残留简直是怪了。

  最后一点,有国外势力的不正当竞争,其实我可以明确的说,美国的一些种子公司非常居心叵测,他们和微软是一个套路有后门程序(微软是有后门程序的,种子基因里也可以加入后门程序)想当年阿根廷的种植业很发达,甚至是不差于美国的农业大国,可是美国的一些种子公司免费出售种子给阿根廷农民,阿根廷人觉得免费又不能吃亏怕什么,遂种植了N年后门程序启动了,这种玉米因为种子的次代太多了,基因不纯了导致病虫害频发,而且当地的农药很难应对这种病虫害,这时候美国的种子公司摇身一变出售农药,而且种子也就是推广期是免费的,在大家都看到收成的时候简直供不应求,导致种子价格走高,而且还有病害需要买他们的农药,O-2-O形成,你买吧,最后阿根廷农民入不敷出,一大部分的耕地被迫卖给了美国的种子公司,变相的殖民。所以说这种事不只发生在阿根廷,中国的一大部分地区也在用外国的种子,虽然不能说他们居心叵测,但是这种发生的概率不低,因为有前车之鉴了,大概就这些吧,应该能解答你为什么中国的农药残留大于欧美了。

  虽然我国粮食有着“十一连增”的纪录,但肥料和农药的施用同步增长,“十一连增”的背后是肥料和农药的力量。

  土壤,曾经是一个富有活力的生态系统,已经降低甚至失去了其应有的保肥、保水的功能,变成单纯植物生长的支撑物质。

  当前我国农作物亩均化肥用量21.9公斤,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每亩8公斤),是美国的2.6倍,欧盟的2.5倍,化肥过量施用、盲目施用等问题,带来了成本的增加和环境的污染。而2012~2014年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农药年均使用量31.1万吨,比2009 ~2011年增长9.2%。农药的过量使用,不仅造成生产成本增加,也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

  我国人多地少,因此追求产量从来都是我们农业生产的最高目标。自从出现化肥和农药后,这两样物质对于农田自然不吝啬,当作物长得不好时,便向田里加入肥料,且不管是不是施对了肥;而当发现作物长虫时,便对植物喷洒农药,且不管是高毒农药还是低毒农药。

  长此以往,不管是肥料或者农药便形成了恶性循环,也就是大量施肥造成了土壤板结和酸化,土壤因此不健康,土壤不健康导致作物生病,造成植物的不健康,植物的不健康又需要喷施农药;农药降低甚至杀死很多土壤的微生物和细菌,土壤中很多生物过程减慢或停止,造成土壤的保肥、供肥能力下降,为了提高产量,农民又不得不施用更多的肥料,我国农业生产正陷入这样一个恶性循环中。

  虽然我国粮食有着“十一连增”的纪录,但肥料和农药的施用同步增长,“十一连增”的背后是肥料和农药的力量。土壤,曾经是一个富有活力的生态系统,已经降低甚至失去了其应有的保肥、保水的功能,变成单纯植物生长的支撑物质。

  土壤是上述的恶性循环的直接受害者,高量超量化肥带来了土壤内部的酸化和板结、大量农药伤害了土壤中固有的庞大的食物网,导致土壤生态系统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不畅或者断裂,直接表现在养分循环和供给能力的降低,也破坏了有益生物和有害生物相互间的相生相克能力。

  在人口不断增长、耕地不断减少、资源日渐短缺、环境恶化日益凸显的现状下,粮食问题也同步严峻。要跳出这样一个恶性循环,唯一的可能是构建土壤健康。

  一个健康的土壤具有丰富的有机质,理想的土壤中有机质要达到5%。在一平方米的土壤面积中,不仅应该有从细菌到脊椎动物所有的生物,而且数量也很庞大,如细菌应有10万亿个,而肉眼可见的蚯蚓等也能有数百条到上千条。

  这些活的生物年生物量需要高达400~470公斤/亩,这样的土壤具有很强的养分储蓄能力和转化能力,也是使各种病菌片面增多的基础。

  土壤有机质本身就是一个养分库,1%的有机质含各种养分18公斤左右,同时有机质表面的各种负电荷基团是土壤保肥能力的基础。有机质从2%降低到1.5%,土壤的保肥能力将下降14%。

  土壤有机质是作物生长所需要的良好土壤结构形成的重要胶结物质,并因此大大增强土壤的保水能力。有数据表明,当土壤有机质从1%增加到3%,土壤的保水能力将增加6倍。

  足够的土壤养分是植物健壮的基础,有助于植物构建强有力的病虫害防疫体系。当一些养分低于某一水平时,植物散发出多种化合物,其中含的糖和氨基酸含量高,真菌、病菌等等就被吸引、引起病害。

  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土壤直接影响着粮食生产和安全,而均衡足量的养分有助于植物构建良好的机械障碍 (例如细胞壁厚度)和合成天然防御化合物 (如抗氧化剂、抗毒素和类黄酮物质)。矿物质影响着这些污染的合成能力和合成数量。

  我们是“土壤观察”(turangguancha),感谢您的阅读!欢迎关注,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或转发给好友

  我在瑞典是6年前的事情了。冬季的西红柿约30人民币/斤,夏季约12人民币/斤。当地一般收入是15000元人民币/月。工资基本都是国内城镇的5倍,北上广深的平均工资一万左右吧!和瑞典比只少了一点。

  然后我们来看菜价,夏季北方城镇蔬菜价格平均2~3元/斤,冬季5~6元/斤。节日期间会贵,但这是特殊而短暂的。

  北京的西红柿也就是夏季2元,冬季5元吧?如果看看CCTV7每天的北京新发地蔬菜批发价格,你会发现原来很少有3元以上的菜,圆白菜和大葱都是1元/斤左右。

  一、外国蔬菜单价贵,但工资高。购买力相差不大。工资是咱们5倍,物价也是5倍。大城市的工资直追瑞典,但是受累于住房医疗教育三座大山,可支配收入还是低。总之,俩国的菜价相比可支配收入都差不多。

  二、中国城市间的收入差距大,但往往是收入高的地方,菜价并不高。因为,南方工资高,南方适合种蔬菜水果。黑龙江蔬菜贵,江苏的菜就非常便宜了。

  三、批发价一般是零售价的一半。那产地的菜价就更低了。基本上,产地价格是新发地价格60%~70%。

  分析:蔬菜质量农民定。蔬菜价格农民定不了。蔬菜种植主要成本是人工,蔬菜销售的成本是整个供应链的成本。甚至北京限行对菜价的影响都超过农民的议价能力。

  瑞典基本没有交通拥堵,油价,地租,超市分布等供应链成本都比北京低。所以,我猜想瑞典蔬菜种植者(公司)能从最终菜价里分走一大块,而不是中国农民只能分一小块,甚至分不到。

  分析:不打药,不多用化肥,肯定不能增产。那中国现在的人口基数能不能广种薄收呢?一定程度上可以。

  但是,上面也分析了,最终蔬菜价格,不由农民定,而消费者肉眼也看不出来农药残留,甚至外形越好的,品质越差。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消费者也没有决定权。

  也就是现在的情况:没有农民想种有机,土壤污染,消费者看着30一斤的有机西红柿,还是买了3元的。

  越冬蔬菜在科学施肥,减少农药,广种薄收,牺牲产量的前提下是可以无公害的。但是这四条没有一个农民会接受。而消费者又不能直接和农民交易,也不愿意接受中间商的高价有机蔬菜。

  抛砖引玉,本文我自己都觉得写的凌乱。希望大家提出意见,我慢慢修改,完善。

脚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