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_利澳注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首页_利澳注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全站搜索
栏目导航
新闻详情
大摩注册-官网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3-12-05 09:43    文字:【】【】【
摘要:大摩注册-官网 (一)阴阳交济、 五行合和的总原则《知本提纲》的农学阴阳论也以作物生长的一般原理作为逻辑起点。阴与阳具有不同性质与功用,它们的互补与配合是天地万物形成、

  大摩注册-官网(一)“阴阳交济、 五行合和”的总原则《知本提纲》的农学阴阳论也以作物生长的一般原理作为逻辑起点。阴与阳具有不同性质与功用,它们的互补与配合是天地万物形成、存在的基本条件。农作物的生长也依赖阴阳相合。

  《知本提纲》云:“盖 阳生为变,阴成为化;变则启其端绪,发其新机,化则脱其本根,易其故形。阳变阴体,阴化阳气,阴阳和,造化成,而品汇繁昌。此耕道之大端也。”《知本提纲》在继承《农说》农学阴阳论“阳生阴,成”原理的基础上,更加强调“阳变阴化”。《知本提纲》农学理论的一大特色是引入了五行论,以增强《农说》作物生成原理的理论解释力。与阴阳解释并列,《知本提纲》解释万物化生通常加入五行解释。《知本提纲》云:“盖独阴不生,孤阳不长。阳施阴承,阴化阳

  变,阴阳交而五行和,五行和而万物生。....阳交济,五行合和,自然万物生育。“阴阳平而变化出,五行和而人物生。”(卷“阴阳交济、五行合和”,是《知本提纲》对自然万物生育的一.般解释。《知本提纲》不只是一本农书,农学理论只是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对《知本提纲》作物生长原理的总结提炼还要依赖于它对天地万物的解释。而事实上,《知本提纲》在阐述、介绍农学理论时也主要引用“阴阳交济、五行合和”或相近表述作为作物生长的理论根据。因此,我们把“阴阳交济、五行合和”归入《知本提纲》的作物生长原理,把它看成《知本提纲》农学阴阳论的逻辑始点。

  那么,《知本提纲》的五行具体指什么?与传统五行是否相同?《知本提纲》云:“气之清而动者,是为天火之阳;气之浊而静者,是为土水之阴。...清阳浮越在表者,凝为少阳之天。浊阴降就重心者,结为少阴之地。太阳化火,随天而转;太阴化水,浮土而息。”(卷一),在继承中国古代“气生万物” 思想的基础上,《知本提纲》创立了“气天火地水” 新五行说。气是五行之一,是其他四“行”的本根,更是自然万物的本原。清、动之气化为天、火二行;天、火是阳气的具象表达,性质分属少阳、太阳。浊、静之气化为地、水二行;地、水是阴气的具象表达,性质分属少阴、太阴。可以看出,“阴阳交济”与“五行合和”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后者是前者的具体展开。阴指地、水,阳指天、火,对于自然万物来讲,“阴阳交济”就指天、地、水、火四者的协同配合。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称《知本提纲》的农学

  《知本提纲》新五行论与传统五行学说有明显差别。其一,概念内涵.上不同。两种五行名称并无一对应的关系,新五行并非由简单更换传统五行名称得来。传统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者是并列关系,它们可用于描述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也可用于类分自然万物。《知本提纲》新五.行气天火地水不是并列关系,这主要包含两方面:一则天地火水四行以气为根,由气生成;二则天与火性质相近,二者结成同盟、常相伴随,地与水的关系也如是。新五行也不能用于描述事物发展阶段和类分万物。其二,与阴阳的关系不同。传统五行与阴阳是并列关系,二者虽有关联,却属于不同系统,有不同的应用范围,内涵上的界线相对清晰;《知本提纲》新五行与阴阳是附属关系,新五行附属于阴阳,是对阴阳的具象表达。其三,本质不同。传统五行是五种具有内在关系的性质,是一个准公理化系统,是一种本质科学,而《知本提纲》新五行主要是功能性.概念,天、火可提供阳气,地、水可提供阴气,这一点将另拟文详述。

  在此基础上,针对农作物生育的具体情况,《知本提纲》实现了五行的具象化表达。对于自然万物来讲,气、天、地、火、水的配合是其产生的原因;对于农作物来讲,促进生长的因素则具象化为气、风、土、日、水。气与水不变,我国古代一向坚持气生万物,而即使在今天,水依然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要素;风成为天功能在农作物生.长中的使者,土成为地功能在农作物生长中的代言,日成为火功能在作物生长中的掌印人。至此,《知本提纲》新五行说的含义与源流已经初步彰显,但“阴阳交济、五行合和”依然内容不足。对于农作物生长来说,五行如何配合、阴阳如何交济,尚需更具体的描述。

  总体来看,天主行施布种,地主含载生化,二者功能比较固定,是作物生长的两种主干力量。水、火主要用来调整天、地的此消彼涨,以达到五行合和不偏的结果。《知本提纲》坛:“天主行施,地主含化,惟凭水火之调变。居表而运行以施种者,天之职也;居中而承载以生化者,地之职也。然其聊合贯通,惟凭水升火降,方能调变不偏,而后材料全备,万物始得发育耳。”五行的配合、调节要回归“阴阳交济”的总

  原则。之所以要用水火调济天地,之所以能用水火调济天地,是因为它们各具分属的阴阳性质。《知本提纲》云:“土为少阴而气啬,水为太阴而气寒,必得阳火蒸发,始能生物。....本太阳而气烈,风本少阳而气燥。...必复得水阴之气,敛其过泄之阳,合其润泽之阴,阳变阴化,阳生阴成,包含融结,以大发育之功也。”这是对“独阴不生、孤阳不长”原则的具体贯彻,更是对“阴阳交济、五行合和”原则的具体阐释。对于一个农作物来讲,只有水土的滋养无法生长,因为水土属阴而独阴不生,必须济以太阳的照射;只有风吹日照也无法生长,因为风日

  属阳而孤阳不长,必须配以水土的滋养。反过来说,风日之阳主变主生,水土之阴主化主成,须阴阳交济、风日水土互补配合,才能促进作物发育。然而,“阴阳交济”绝不是无原则、无时机的简单混合。《知本提纲》曰: .

  “倘阳蒸不极,经水夺而有化无变,生气既滞而不畅;阴敛不时,遭旱泄而有变无化,物力亦散而难凝。.....阴所以敛亢阳,然必待日阳

  蒸发己极而后敛,则生气无有不畅。若未极而夺之,是有化无变,而生气自滯。日阳所以蒸阴体,然必须水阴收敛合时,而蒸发始无过泄,则物力无有不凝。若之时旱泄,是有变无化,而物力亦散。根据《农说》,“生”、“变”对应生长期,“成”、“化”对应成杀期。与此不同,《知本提纲》并未明确把作物生理周期分作生长期和成杀期,“变”与“化(或“生”与“成”)只能理解为作物生理变化的两个不同方面,它们不在时间上相继,而在.逻辑上互补,正所谓“变则启其端绪,发其新机,化则脱其本根,易其故形”。也就是说,要保证作物健康生长,须有“变”有“化”。然而,保证“变”、“化”二者同时发生的条件就是“阴敛合时”,唯当“阳蒸方极”时才宜“水阴收敛”,是为“阳极阴收”。若阳蒸不极而阴敛,则有化无变;若阳蒸过泄才阴敛,则有变无化。和《农说》一样,《知本提纲》也更重视作物生长中阳气的作用。为了保证作物健康顺利生.长,《农说》强调“畜阳”,提出“阳畜阴周”模型。相应地,《知本提纲》强调藏阳”,提出“阴敛阳藏”模型。《知本提纲》曰:受炎日之暄照,得雨收敛,更迭耕劳,掩藏阳气于内,来年麦发,自有力矣。....将. 积阳掩入地中,一经霜雪,阳气闭固而不出;次年春种, 发生自必鬯茂。

  “阴敛阳藏”是保证“阳极” 的重要条件之综合以上,可把《知本提纲》农学阴阳论的作物生成原理概括为“阳变阴化、阴阳交济、阳极阴收、阴敛阳藏”。“阳变阴化”与“阳生阴成一样,强调阴阳二气在作物生成过程中的不同功能。之所以在原理中未提及“五行合和”,因为它是“阴阳交济”的展开式,已经包含于“阴阳交济”的内涵中。“阴阳交济” 既强调阴阳二气互补才能生育作物,又强调互补适时、“阳极阴收”。为更易达到作物的“阳极”状态,应注意营造“阴敛阳藏”的生理环境。

  阴阳往复无停机, 进退乘除。流行者, 未尝断续;充塞者,未尝空缺。大而天地之 全体,小而一物之微区,无不皆然”。这里的阴阳指阴阳二气。阴阳二气都是气,并非近代化学元素论意义上的两种不同的物质。夫一元之气,升则为阳,降则为阴;进则为阳,退则为阴。“凡日为阳,雨为阴;和畅为阳,结为阴;展伸为阳,敛诎为阴;动为阳,静为阴;浅为阳,深为阴;昼为阳,夜为阴。”阴阳只是相比较而言的气的不同功能状态或功能属性。显然,马一龙以气为世界的本源,认为世间万物,包括农作物,都由气所组成。作物的生长发育以气为物质基础,但以阴阳为其变化之机。万物不离乎阴阳,上下者,乾坤分列之位;升降者,阴阳往来之气;内外者,神化合辟之妙;敛发者,万物生成之机;出入者,循环无穷之端。”气处在不间断地运动变化之中。气的运动表现为上下”、升降、“内外、敛发、出入”等不同形式。气内部的阴阳矛盾,导致了气的运动和变化。世间万物也就在气的运动中不断地化生,并随着这个气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夫大块生物之功,以太和流行耳”, “物之生息,随气升降。作物本身是气,作物主要感受环境中气的阴阳状况而生长发育。而环境中的阴阳状况主要是由日月的运动所影响所决定的。故日: 太虚生物之功,不过日之代明,四时之错行,水火相射,五行杂揉,而万物之为物也,无尽藏。”一日之中和一年之中,由于日月运动所导致的具体的阴阳变化是:“一日之间,子前为阳,日进而上升;午后为阴,日退而下降。”冬至一阳生,冬至之后,阳渐长。立春,阳之出也。春分,阳气之中也。立夏得阳三之二,至夏至而极矣。”夏至一阴生,夏至之后,阴渐长。立秋,阴之出也。秋分,阴气之中也。立冬得阴三之二,至冬至而极矣。”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由于太阳照射的时间长短的不同,春秋二分,昼夜相半,....春分后,昼渐永,日在地下之刻少;秋分后,夜渐永,日在地下之刻多,”从而导致地球上阴阳的不同状况,从而影响到作物的生长发育,使作物生产表现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各种作物虽都是气,但不同作物所禀受的气是不同的。精气之集也,必有入也。集于羽鸟与为飞扬,集于走兽与为流行,集于珠玉与为精朗,集于树木与为茂长,集于圣人与为.明。”①这里的精气还是气,只不过是气之精者也。这里讨论的虽然是不同的生物种类,但用在不同的作物上也是适宜的。正是由于不同作物禀有不同的气,从而使其表现出不同的习性。农业生产要想获得好的收成,就要使作物习性得到良好的发展,使其顺利地完成生长收藏的过程。只有“遂其畅茂条达之性,才能成“丰享裕大之体”。因此,农业生产要重视合物性之宜。

  物性之宜虽然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但它只是作物生长发育的前提,是可能;而作物具体的生长发育则是对环境中阴阳条件的利用。作物生长发育的好坏,依赖于环境所提供的条件。环境中的阴阳条件适应某种作物,这种作物就能够生长良好;环境中的阴阳条件不适应某种

  作物,这种作物就将发育不良。如前所述,环境中的阴阳状况主要是由日月的运动所导致的,它要受日月运动自然规律的制约。日月运动所提供的阴阳条件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基础,也给出了限制。人们对此只能加以利用,而不能从根本上加以改变。因此,天时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农说》转引《政典》先时者杀无赦,不及者杀无赦”的说法,来强调知天时和用天时的重要性。只有适应和充分利用一个地区的天时条件,农业生产才能够有最高的产量。对天时条件利用不充分,是对它的一种浪费。而要利用天时,首先必须要知道天时,要顺应天.

  时的发展变化。先时后时都是失时,而“时一失,则缓急先后之序,皆倒行而逆施矣。”作物就不能够生长发育良好,农业生产就将减产甚至无产。天之生人,必赋以资生之物。”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这个条件就是稼穑的基础,就是天时。故曰: 力不失时,则食不困。”

  《农说》虽然强调天的重要性,但并不忽视“地”的作用。《农说》指出: 草木之生,其命在土,生成化变,不离土气,踵踵相接,生生无已焉。”“禾苗资土以生。“土之生物,膏则茂,瘠则不茂。土壤是作物生长的基质,作物生长发育的好坏与土壤密切相关。所以,《农说》要求农业生产,要合地脉之宜。由于土壤的状况也要受到由日月运动所推动的阴阳消长的影响,故在天”和“地”的关系中,“天”仍然是主要的,故“知时为上,知土次之。

  《农说》认为,作物的生长发育受天时、地脉、物性三者的影响和制约,只有三者相互协调,配合良好,作物才能健康的生长。但人们在作物的生长发育中,并不是无所作为的。“食以农为本,农以力为功。物产于地,人得为食,力不致者,资生不茂深。人食其力。人力的作用,可以在掌握作物习性的基础上,顺应天地之气的运动变化,为作物的生长发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地上环境和地下环境,使作物的本性得以发展,使作物顺利地完成其生长收藏的过程。“列星随旋,日月递, 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①只有阴阳处于某种恰当的平衡之中,作物才能发育良好。但对农业生产来说,作物生长的条件,并不是自然而然的就处在这种恰当的平衡之中的。而往往是偏离这种平衡。那些“既获之后,犁土在田,冬春二时,皆无雨雪,太阳燥烈,破块之间尽为枯体的土壤,阳有余而阴不足;那些“失于锄垦,芜翳蔽其天阳,污浊淫其肤理,阴久而不开, 生意塞而不达的土壤,阴有余而阳不足。这就要靠人力的作用,损有余, 补不足。 对于前者,需以水润泽之,以水夺其过泄之阳;对于后者,需以火攻之,假其焚燎之力,疏导蒸腾,以宣发育之气。”通.过人力的作用,为作物创造一个阴阳平衡的土壤条件。

  《农说》强调阴阳平衡对作物生长发育的极端重要性,并认为各种不正常,各种灾害,都是阴阳不平衡所造成的。例如《农说》认为,雨热相激,阴阳不平衡,是产生蟊、贼、螟等害虫的原因。“热气积于土块之间,暴得雨水,酝酿蒸湿,未得信宿,则其气不去,禾根受之,遂生虫。烈日之下,忽生细雨,灌入叶底,留注节干;或当昼汲太阳之气,得水激射,热与湿相蒸,遂生贼....农业生产中的许多措施,之所以合理,之所以有效,就在于它能够克服阴阳不平衡,有利于为作物创造-一个合适的环境条件。例如,灌田时,先“以水遍过,收其热气,旋即去之,然后易以新水”,有利于改善田间的湿热状况,从而有利于防止害虫危害。

  又如,《农说》要求栽秧时“纵横成列,纪律不违。密为俦, 尺寸如范。这一措施有利于取得衡行必得,纵行必术;正其行,通其风,必中央, 帅为泠风②的效果。这里的泠风即为和风,为阴阳协调的风。

  总之,《农说》以气为世界的本源,认为气自身具有运动的源泉。作物本身是气,作物感受环境中气的变化而生长发育,随着春夏秋冬的四时变化,完成其生长收藏的生命周期。作物生长的好坏,农业生产产量的高低,决定于作物体内以气为基础的阴阳变化是否符合其自身依其本性生长收藏的需要,是否充分利用了大自然寒来暑往所提供的阴阳条件。为了保证作物有一个合适的气的阴阳环境,就要清楚地认识和充分地利用“天时、地脉状况,就要充分发挥人力的作用,通过,人功,调节作物生长发育小环境中的阴阳关系。只要“合天时、地脉、物性之宜,作物就能够健康生长,就能够顺利完成其生长发育。

  以上是《农说》关于作物生长发育的宏观理论。它以由于日月运动所导致的气的运动为基础,从天、地、人、物性等几个方面,讨论了作物的生长发育问题。显然这种讨论是相当笼统的。《农说》关于作物生长发育的理论不只如此。它还运用阴阳这一对矛盾概念,具体地多方面地讨论了作物的生长发育问题。阳生阴杀。阳是生命的象征,阴则是促使作物死亡的因素。“生物之功,全在于阳。作物因为含有阳而表现出生命的机能,土壤因为含有阳, 而表现出土壤肥力。因此,农业生产要强调蓄阳。阳之生物,欲盛必畜,畜之极而通之大。”只有阳气蓄积充分,作物才能生长旺盛。对土壤来说,繁殖之道,惟欲阳含土中。”如果阳气外泄,则阳泄一-分于外,阴入一分于中,生与杀机并藏,而覆与培者同出矣”,土壤生物之功就要降低了。农业生产中的许多措施,其原因都在于蓄阳,欲使微阳之气不散。例如农业生产中冬耕宜早,春耕宜迟这一要求就是如此。《农说》具体解释说: 云早,其在冬至之前;云迟,其在春分之后。冬至前者,地中阳气未生也;春分后者,阳气半于土之上下也。其意皆在阳荣阴卫,欲使微阳之气不泄,求其壮盛而已。”阳生阴成。我国传统用父母在孕育子女中的不同角色比喻和说明阴阳在作物生长中的不同作用。“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①。《农说》继承了这一基本的思想,并具体指出: 阳主发生,阴主敛息,“诸阳皆生者,阳自下起,发其内之一本,以出于外。诸阴皆死者,阴自下起,敛其外之散殊,以入于内也。”阳的作用是创始万物,阴的作用是承继阳的创始而完成万物。这里的“一本属阳,是事物的根本,是作物生长发育的机能,其特性是由里向外的运动;“散殊 属阴,是形质,是形成事物的物质材料,含有使作物死亡的机能,其特性是由外向里的运动,它将外在的各种物质材料形成为作物的机体。万物不离乎阴阳。阳为乾,阴为坤。乾体一,坤体二,乾主辟,坤主合。一故坤,两故化,辟户自内而出于外也,合户自外而入于内也。”正是由于阴和阳,生和成的矛盾运动,导致了作物的生长发育。

  由于阳是作物生长发育的机能,其特性是由里向外的运动,阴是形成作物机体的物质材料,其特性是由外向里的运动,要蓄阳,要使微阳之气不散,阴阳必需处在某种恰当的关系之中。这种关系就是阳居阴中。物之生也,阳含阴中。只有阳居阴中,才能健运清虚之

  神,锻炼阴精以成形质。”对土壤来说,也要求阳含土中,运而不息;阴乘其外,谨毖不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土壤良好的生产潜力。否则,阳泄于外,而阴实其中,生机转为杀机矣。”阴阳的作用虽然不同,但它们对作物的生长发育来说,又是相互联系, 相互依赖,缺一

  不可的。夫生者阳也,生不自生,而含之自于成。”阳虽是生命的机能,但它自己并不能独立地进行生长发育。它必需有阴来包裹,必需存在于阴中。阳虽总生,而实以阴化为质,本于所成者阴耳。”阳的生物之功,需要阴来提供物质材料。离开了阴,阳就无所依托,也就不可能实现其生长发育的机能。成者阴也,成不自成,而达之自于生。”作物机体的形成虽在.阴,但阴也不能独立地完成作物的机体。它必需以阳所提供的生命的机能为基础。阴虽总成,而实以阳变立命,本于所生者阳耳。”阴是本于阳所提供的根据,来形成作物机体的。作物生长发育中的阴阳联系,《农说》 还有另一.角度的理解。“生则化,成则变。然必成而后有生,阳根阴也;生而后有成,阴根阳也。”这里的阳与生”相联系,有种子的含义;这里的阴与成相联系,有植株的含义。作物的种子(阳)包含生命的机能,依其本性,就将成长;长成的植株( 阴),依其本性,就将脱其本根,易其故体,形成新的种子。种子的形成必需以长成的植株为基础,植株的长成,又必需以种子的存在为前提。冬至之后,生意皆含。夏至之后,生色皆达。含者化之机,达者变之渐。阴阳互为其根。”作物的生长发育就表现为“种子一-植株一-种子”的循环往复。

  另外,《农说》把运动变化看成是生长发育的基本形式,强调运动变化乃为生长发育所必需。“精之化生者,功在剥换。只有不断地推陈而致新,脱胎而洗髓,才能使作物稚而壮,壮而盛,盛而不衰,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凡事之立,其始甚几微,充广必盛大。盛必衰,衰必敝,敝则变,不变则毁,毁则熄。只有不断地运动变化,进行“否定之否定,农业生产才能年复-年持续的进行。在运动变化中,又必须保证气的连续和畅达。“若脱土久,气不连属,生之虽具于胎,成之则不全其数,或半途而剥,或成穗而秕”。“世俗浸种,昼沉.夜晾,庵酿郁蒸,逼之使束,胎中受病,拔不可去。”因此,《农说》还提出了一套独特的保种播种和育秧的技术。

  因此,从微观上说,作物的生长发育就表现为生”和“杀,生”和“成,“化”和变”的矛盾运动。以.上我们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讨论了《农说》关于作物生长发育的问题。总之,在《农说》看来,作物的生长发育是由作物体内的阴阳矛盾和环境中的阴阳变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造成的。只有作物体和环境中阴阳变化,符合作物生长收藏的需要,阴阳变化处于某种恰当的关系之中,作物才能健康成长。只有充分利用了一个地区的天时、地利条件,农业生产才能丰收。在作物的生长发育中,人力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人力可以协调作物和环境之间的矛盾,通过确定作物的适宜播种期,通过合理的土壤耕作和田间管理,为作物创造一个合乎其本身生长发育要求的阴阳平衡的环境条件。冬至之时,谷种之生色虽未见,而生理已完于其中”矣。冬至之后,阳渐长,作物种子受不断增强的阳”的推动,感受环境中气的变化,于清明时萌发。清明之后,作物不断成长,由小而大,至夏至时基本长成。夏至一阴生。夏至之后,阴渐长。在阴的作用下,作物的生育生长受到抑制。此时就要转入生殖生长,开成新的种子。新种子于冬来时成熟。这就是作物( 水稻)生长发育的基本周期。

  《农说》一书的作者马一龙是明代嘉靖年间进士,官至国子监司业。儒学功底深厚。《农,说》关于作物生长发育的理论,体现了我国传统对这个问题的基本看法和基本观点。当然,《农说》的理论,并不能代表我国传统对这个问题的全部看法。例如,在《吕氏春秋●十二纪》关于作物生长发育的理论中,五行学说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在《农说》一书中则根本没有提到五行概念。在《知本提纲》一书中, 余气相培”的思想,对于说明作物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而这一思想在《农说》中毫无踪影。但不管怎样,认识和了解《农说》关于作物生长发育的理论,对于我们理解我国的传统农学,还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农说》在谈到阴阳在- -年中的消长变化时说:“冬至以后,阳渐长。立春,阳之出也;春分,阳气之中也;立夏得阳三之二;至夏至而极矣。夏至以后,阴渐长。立秋阴之出也;秋分,阴气之中也;立冬得阴三之二;至冬至而极矣”又说:“冬至一阳生,主生主长;夏至一阴生,主杀主成。

  故曰:生者阳也.成者阴也。”这就是说,阴阳在一年中的消长.是以两至为分野的。因冬至以后,阳气逐渐增长,历经立春、春分、立夏到夏至达到了顶点。在夏至以后,阴气逐渐抬头,历经立秋、秋分、立冬,到冬至达到了顶点。总的看,对于农业生物来说.阳气是主生主长的;而阴气则是主杀主成的。所以说,“生者阳也,成者阴也”。《农说》在谈到阴阳在一天中的消长时说:“夫一元之气,升则为阳,降则为阴;进则为阳,退则为阴。故一日之间,子前为阳,日进而上升;午后为阴,日退而下降。”这就是说,对于一元之气来说,它的消长,表现为升降和进退,在子时之前,是阳气逐渐上升的时期;在午时之后,是阳气逐渐下降而阴气逐渐上升的时期。对于农业生物来说,它们是随着一年中的阴阳消长的变化而生、长、化、收、藏的它们是随着一天中的阴阳消长的变化而进行同化和异化作用的。

  在生物化学中,DNA 呈双链“麻花”式结构,可以说呈现的是一阴一阳式的配对。每条单链上有4个碱基,它们是:A、T、G、C。

  其中的奥秘是一条链上的嘌呤碱必须与另一条链的嘧啶碱相匹配,就是“手”牵“手”,A-T C-G 这样匹配才行,我们认为这也是一阴一阳式的匹配,它们之间靠的是微弱的氢键结合力。

  A、T、G、C其中每3个组合称为密码子,若干密码子排序后,带有遗传信息的DNA片段,我们称为“基因”。

  那么,基因怎么生成的呢?它就是一阴一阳变化出来。至此,我们会想起“老子”的那段话: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对照阴阳(原理):基因中,碱基为一,嘌呤和嘧啶为二(一阴一阳),密码子是三个碱基组成的为三,三个密码子排序后,就是基因,基因可以复制(拷贝)出万千。所以,阴阳(原理)我们在生命科学中的最基本层面上也能找到它。多余的几句话:在《易学》系统研究中,应该倡导去“玄”化。阴阳(原理)是宇宙的根本,是自然法则。先贤们通过反复观察自然“悟”出的大道理,它对任何事物都具有普适性。从基本粒子,生命科学,宇宙演化都是适用的。有人还探讨过“阴阳说”与“矛盾说”的差异,这是非常可取的。

  《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忾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沈。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这就是说,在阴阳二气之中.又可分为三阴三阳。也就是太阴、厥阴、少阴、太阳、阳明、少阳。《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中说:““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张景岳说:太阳为开,谓阳气发于外,为三阳之表也;阳明为阖,谓阳气蓄于内,为三阳之里也;少阳为枢,谓阳气在表里之间,可出可入,如枢机也。反之,“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这就是说,人们必须适应三阴三阳的变化,来调神养身。如果违背了三阴三阳的变化规律,人们就会得病。

  《农说》中在谈到三阴三阳的变化和农业生物的关系时说:“神者造化之良能,妙万物而为

  言者也。得之可以把握阴阳,主张造化,而无难矣焉。夫发其生者,与其晚也宁早;收其成者,与其早者宁晚。此阳进而前,阴退而后之道也。故九为老阳,七为少阳,八为少阴,六为老阴也”。

  这里所说的“神”指的是能使自然万物发生神奇变化的伟大力量。这个力量,也就是阴阳消长的力量。因此,你只要掌握了阴阳变化的规律,就可以主宰大自然而没有甚么困难了。对于农业生物来说,播种和萌发,与其晚了而毋宁早;对于农作物的成熟和收获来说,与其早了而毋宁晚。这是阳为前进,阴为后退的规律。因为,九是老阳,是易变的阳爻;七是少阳,是不变的阳爻;八是少阴,是不变的阴爻;六是老阴,是易变的阴爻。这就是播种要早、收获要晚的内在根据。也就是说,七和九是奇数,象征阳气;八和六是偶数,象征阴气。七和九象征春夏,春夏是阳气当令,主生主长;八和六象征秋冬,主杀主藏。

  《内经.灵枢●营卫生会》中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这里所说的“营气”有营养五脏六府、四肢关节,使人的整个机体发挥生命作用的功能。“卫气”有温肉、润肤,司控气孔开阖的作用,当邪气侵入人体时,卫气能起而抗争,保卫机体的健康。这里所说的“营行脉中”就指的是营气具有营养周身的作用;而“卫行脉外”则指的是卫气具有捍卫躯体的功能。

  《农说》中说:“繁殖之道,维欲阳含土中,运而不息;阴乘其外,谨毖而不出。若阳泄于外,而阴实其中,生机转为杀机矣”。又说:“农家者有云:冬耕宜早,春耕宜迟。云早,其在冬至之前;云迟,其在春分之后。冬至前者,地中阳气未生也;春分后者,阳气半于土之上下也,其意皆在阳

  荣阴卫,欲使微阳之气不泄,求其壮盛而已。”《农说》认为“生物之功,全在于阳”,因此,最大的希望就是“阳含土中”“阴乘其外”,农家在确定耕作时宜的时候,一-定要遵循“阳荣阴卫”的原则。这是《农说》把内经》中的营气卫气学说,变通应用于农业原理的具体表现之一。

  《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中对“出入升降”的理论做了以下论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死,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这里所说的“出入”指的是生物有机体与外界环境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情形。所谓“入”指的是生物有机.体不断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物质和能量;而所谓“出”则指的是生物有机体不断向外界环境排出废物和气体。如果生物有机体同外界环境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关系停止了,那么,生物有机体的生命活动也就停止了。这就是“出入废则神机化灭”的真谛所在。这里所说的“升降”则指的是宇宙中阴阳二气的升降进退、循环不已,是生物有机体进行生化的动力。如果阴阳二气的升降循环停止了,那么,生物有机体就会因为无法生化而处于孤立危难之中。

  《农说》中说:“上下者,乾坤之列位;升降者,阴阳往来之气;内外者,神化合辟之妙;敛发者,万物生成之机;出入者,循环无穷之端”。这就是说,“上下”指的是天地的位置;“升降”指的是阴阳往来循环的气;“内外”指的是生物有机体同外界环境进行同化和异化作用的奥妙;“敛发”指的是万物发生的契机;“出入”指的是生物有机体同外界环境循环往复进行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由此可见,《农说》对于《内经》中阐述的“出入升降”的理论,进行了更为深入系统地总结和概括。它站在宇宙的高度,把阴和阳二气的循环往复、升降进退作为万物生成的原动力,把生物有机体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作为生物有机体生长发育的契机。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内经》中有关“升降出入”的理论。

  《内经》和《农说》中都以“化变论”的理论,阐述了生物具有前后相接的两个发育阶段的观点:

  《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中说:“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中又说:“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故气有往复,用有迟速,四者之有,而化而变”。这就是说,《内经》认为,生物的生长发育可以分为“化”和“变”两个阶段。生物生长发育的前期,被认为是“生化”阶段;而生物生长发育的后期,被认为是“极变”阶段。在生化阶段,阴阳矛盾的双方在一定的限度内,相互消长,相互依存,生物处在形成、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呈现着兴旺发达之势。在极变阶段,阴阳矛盾激化到了一定程度,开始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这时生物就会由盛转衰。生物的生化和极变,都是来源于阴阳的消长和转化,阴阳二气的消长和转化有快有慢、有往有复,这种作用造成了生物“生化”和“极变”这样两个发育阶段。.

  《农说》认为农作物在发育过程中也可分为“化”和“变”两个阶段。在这两个发育阶段中农作物对于生态环境的要求是不同的。《农说》中说:“含生者,阳以阴化;达生者,阴以阳变。察阴阳之故,参变化之机,其知生物之功乎,生则化,成则变。然必成而后有生,阳根阴也;生而后有成,阴根阳也。成者谓之变,脱其本根,易其故体;生者谓之化,融液所畜,畅茂其绪。....故终至之后,生意皆含;夏至之后,生色皆达。含者,化之机;达者,变之渐...一化一变,理不尽显”。这些话虽然很抽象,其实不过是说,就四时节气的作用而言,从冬至到夏至以生化为主;从夏至到冬至,以成变为主。冬至以后,生机渐显,促使万物生发;到夏至为止生化之功达到顶点,于是进入成变阶段。成变之功,至冬至完成,接着又开始了一个新的循环。一般地说,农作物在阴阳消长、四时变化的影响下,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阳助于阴,阴本阳从。表现为“融液所畜,畅茂其绪”,也就是说,这个阶段是农作物萌发、生长、壮大的时期;

  二是成变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阳助于阴,阴本阳从,作物在这个阶段所要完成的是“脱其本根,易其故体。也就是说,这个阶段是农作物成熟、结实和枯萎的时期。这就是说,按照农作物不同发育阶段的要求,采取相应的措施,为农作物创造最佳的生态环境,是争取农业高产丰收的关键。

  《内经》和《农说》中都有关于“损有余,补不足”,以达到平衡为目的的观点:

  《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中说:“五行之治,各有太过不及也。故其始也,有余而往,不足随之;不足而往,有余从之”。这就是说,《内经》认为,太过和不及都是不正常的,是致病的根源。

  因此,《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出了“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的要求。《内经●灵枢●邪客篇》中提出了“补其不足,泄其有余”的解决办法来达到“以平为期”的目的。

  《农说》中说:“阳上而不抑.遂以精泱;阴下而不济,亦难以形坚。损有余.补不足,则精不洗而形可坚矣。”又说:“天地之间,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故医家补阴之论,后世本之。然扶阳抑阴,古圣至言。言不师古,君子不以为妄乎”。马-龙认为,天地之间,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所以提

  出了“扶阴抑阳”的主张。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损有余,补不足”达到阴阳平衡。

  《内经》和《农说》中还有一些相似的理论.我们在这里列举出以下几点作为余论述之如下:

  《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中说:“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明代医学家张景岳说:“亢者,盛之极也;制者因其极而抑之也。盖阴阳五行之道,亢极则乖,而强弱相残矣,故凡有偏盛则必有偏衰;使强无所制,则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而乖乱日

  甚.所以亢而过甚,则害乎所胜,而承其下者,必从而制之....夫盛极有制,则无亢害,无亢害则生化出乎自然”。又说:“所谓阳盛之极,则阴生承之;阴盛之极,则阳生承之。”这就是说,所谓“亢”就是“盛之极”,有偏盛就必有偏衰;有太过就会有不及。偏盛偏衰,太过不及,都是不正常

  的。都要采取措施加以制止。只有制止了偏盛偏衰,太过不及,才能使“生化出乎自然。这就叫“亢则害,承乃制”。

  《农说》在谈到“冬耕宜早,春耕宜迟”的道理时说:“云早,其在冬至之前;云迟,其在春分之后。冬至前者,地中阳气未生也;春分后者,阳气半于土之上下也。其意皆在阳荣阴卫,欲使微阳之气不泄,求其壮盛而已。”如果不懂这个道理,过早或过迟耕地,就如同“童而牿,未壮而先

  亢者乎,亢则害,牿则亡,伤气殆尽.生安得不微乎。”也就是说,过早过迟耕地,就如同给童牛带上桎梏,让它过早地承担成年牛的重担一样。这样就害了童牛。这就是“亢则害”。如果让童牛劳累过度了,还能使童牛死亡。因为.不论是太过不及,都会使阴阳之气不能保持平衡。所以要防止太过不及,偏盛偏衰,协调阴阳,保持平衡。

  《内经●灵枢●脉度》中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内经●灵枢●经脉》中又说:“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内经》中的经络说,认为人的经络中包括经、络和孙所组成的系统。这个系统,对于人的生死、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不能不懂经络学说。

  《农说》在阐述土质和土壤结构的原理时,曾经借用《内经》中的经络学说:“盖土骨如人之.经络,而积泥如人之余肉耳。经络者,气血流行之所,余肉者,块然附赘之区也。”《农说》以《内经》中的经络说取类比象,阐述了土骨和积泥之间的关系。

  《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说:“故岁宜苦以燥之温之,必折其郁气,先资其化源。”明代医学家张景岳在解释“化源”时说:“化生之源,如火失其养,则当资木,金失其养,则当资土”。这就是说,要减弱“燥”和“温”等“郁气”的影响,就要调节化生的源泉,抑制太过的运气,扶持不胜的运气。

  《农说》在论述培肥土壤的原理时,借用《内经》中的“资化源”的理论:“沃莫妙于滋源,壮须求其固本”,并且说:“此《素问》所谓滋化源之意耳。滋其衰者,过滋或至于不能胜而病矣,滋源则无是也。”这就是说,在培肥土壤时,应当资助土壤中缺少的东西.不这样如果资助氮素过多,就会造成氮素过剩,而导致农作物贪青徒长,而“滋化源”就没有这种弊病。

  《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合不得,寒气从之。”王冰在解释开合时说:“开谓皮腠发泄,合谓玄府闭封。”这里所说的合闭,指的是皮肤气孔的开合。

  《农说》中说:“闭户自内而出于外也;合户自外而入于内也”,并且说:“阳为乾,阴为坤。

  ...乾主闭,坤主合”,由此推演出“阳道生,阴道成”的道理。由此可见,《内经》和《农说》中所阐述的许多原理都是相通的。

  (一)医易是同源的,医农也是同源的。《易经》对马--龙《农说》有重要影响;《内经》)对马一龙《农说》也有重要影响。马一龙在《农说》中已经作了说明。

  (二)医易之所以是同源的,是因为“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也”。医农之所以是同源的,是因为医农共同的研究对象都是生物有机体。人们都要遵循生物有机体同外界环境是一个统一体的基本原理进行农业生产。因此,它们的许多原理是相通的。

  (三)医农也有不同的地方。因为,《内经》所阐述的医学原理,是人体与天地相应的原理;而《农说》所阐述的农学原理是农作物与外界环境相统一的原理。所以《内经》和《农说》中阐述的原理也有一定的区别。

  (四)《内经》和《农说》都同《易经》有思想渊源关系。它们都从《易经》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这是它们三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的根源所在。

  土系,就是人们依据阴阳五行理论,将具有土属性的事物归纳在一起的总和。和其它体系一样,评判的标准依然是以我们正常环境下的正常情况为准。

  关于五行体系中土系属性的定义,古人还是用四个字做的结论,即“土爰稼穑”。“稼穑”,这个词中“稼”意指种植,而“穑”则为收割,二字合用,是指农作物的播种和收获,所以土系最基本的属性中有载物,生化的特性。因而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

  而关于“穑”,则同样有另外一种说法,中医理论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原因就是脾与胃相表里,而胃主受纳水谷精微,也腐化食物,而脾则将这些对我们有用的物质精微,运化并散布于全身,所以脾胃为人体的气血生化之源,因此也有“土生万物”之说。其实就以我们地球这个大自然的环境来看,五行中其它四行均可藏纳于土中,并且,实际上土中本就蕴含着其它四行,金取之于土,木基本上除了浮游植物也都需要根植于土,另如泉水同样出于土,最有意思的就是天池,因为谁也不敢肯定,它会不会喷出熔岩再次成为活火山。所以取象于“穑”,是为“土生万物”。

  首先,五季中土在于长夏,五气中为湿,五化中为化,五方中为中央,五色中为黄,五味中为甘,情志上为思,五脏里为脾,五官中为口,六腑中为胃。

  土系应该是我们最常见的事物了,我们衣食住行均离不开土系事物,我们正常的生活中,吃和穿都离不开土的“稼穑”,住和行也都多是在陆地上,当然有人可能会说现在的飞机,轮船可都不在陆地上,说到这里,我只能说古人真的是很聪明,土只不过是五行中土系的一个标致,所以我们常见的土是土系事物不假,但土属性的定义决定了,具有承载作用等土属性的事物同样可以是土系事物。就如现代战争中的“航空母舰”一样,古时以木为舟,行于水上,现代以钢铁为舰,同样行于水上,但其理,水承载的是舟,舟承载的是人,所以我们把这样的大船翻译成“母舰”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坤为母,而地势坤,其本为载物。

  其实我们现实生活中,根本不需要弄得这样复杂,高山,矮丘,平原,盆地,丘陵,大漠,厚土,黄沙……等都是我们所谓的土系事物。这里还要多说一点,因为“土纳万物,和土生万物”,所以五色中虽然土为黄,但实际上土是什么颜色都有,这些还是因为五行理论也是有其局限性导致的,就如常见的除了黄土还有黑土,红土,白土,甚至长满水藻的“绿土”也有,这也说明了现实中大多事物,并非可以单一的去决定哪一种属于哪一行,多是相互参杂,也多是相对而言的。

  所以我们依然是不要拘泥于五行之形,还是以取象为主,这里所谓的象,就是事物在某些方面的属性,或者说是事物的本质也可,只要符合土系事物的属性特点,那么就可以纳入土系当中,当然,这还是要注意相对而言这个前提。就如水,应该是水系事物,但有句话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舟之能载是土的载物,舟之能覆则为土的纳物。再如这样一句话:这么一大片茂密的森林,就如同一个巨大的怪兽一般,将这千军万马咀嚼的一个不剩,全都吞咽到了腹中。此时的木系森林所表现出来的象,就是土系的承载与收纳属性。

  因此,取于形,辽阔的大地,厚重的大地,取于象,大地的辽阔或如大地般辽阔的事物,大地的厚重或如大地般厚重的事物,也都是我们常见的土系事物!再如形容一个人心胸的辽阔,心胸的包容,做事情虚心,善于隐忍,能藏事,甚至包括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都可以作为土系事物的引申,总之只要是符合土之属性的事物即可!

  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这个疑问,并且这个疑问是从前几章关于“五季”出现时就产生了的:“一年只有春夏秋冬四季,何来五季之说,并且这第五季又是哪一个”?

  是的,一年有四季,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何来第五季呢?关于这个说法,应该是与人们为了配足五行有关,所以四季中便多加了一季。而最需要五季的应该就是中医学说,因为春夏秋冬四季配四行,各又配相应脏腑,春属木,肝主之,夏秋冬又分别配心,肺,肾,所以脾胃也应该有一季来相配。再根据木生火,火生土的顺序,所以有一种说法便是将土系的第五季,放在火系的夏季之后,排在土生金的秋季之前。所以综合来看,人们便将夏秋之交的那一段时间分给了脾土,恰巧这段时间符合了天热,且湿气又重的土系特点,人们最终得出了一个长夏的概念,也就是一年当中的第五季。

  然而十分有趣的是,同样是中医理论,还有一种不同的说法,就是长夏是每个季节最后的那十多天(有说十八天的),也有主张是前一季最后的一周和后一季的前一周,大概就是一个节气的时间为长夏。关于这一类说法的理论依据,我分析应该就是“土纳万物”和“土生万物”,所以土应该是无处不在的,不应该只是夏秋之交的那段时间。然而,更有趣的是,无论长夏取于哪一种说法,在中医上应用起来,却没有太大的违和感。

  说了这么多,就是要强调一下土的特殊性,总体上来说,关于长夏的说法,我更认同第二种,至于你更愿意选择相信那一种说法,那就要看你自己的理解了!总之,我们还是不要太过纠结长夏这一个概念,中医传承这么久,不是也可以正视这样两种观点并存的现象吗!

  关于五行之五化中的“化”,这个字的解释,一般都是将其与长夏联系在一起,认为是“变化”之意,因为经过春的生与夏的长之后,万物开始产生变化,果实由生长向成熟转化,以备秋收和冬藏。这也是像我前几章中说的那样,古人的阴阳五行理论源于自然,会不会是拿树木做的参照物,所谓的生长化收藏正是树木一年的变化。所以这里的“化”的第一个解释就是“变化”、“转化”、“生化”,也相当于一个从无到有,或是“华丽转身”的过程。然而,我本人并非完全认同这个观点,在我个人看来,这里的“化”字应该还有一种解释,也是一种“变化”,但不是前面说的那种走向“成熟”,而是走向“消亡”的变化,因此更接近于“融化”,很抱歉我没有想到更适合的词来解释,如果用“溶化”或者“熔化”,会因为五行体系偏旁的原因,人们很容易便将这种变化局限在“水系”事物,或“火系”事物的变化上。而我要表达的这种变化是“土纳万物”的大融合,融为一体,近于“叶落归根”,近于“零落成泥碾作尘”,近于一切“终归于土”。

  鉴于土系属性的特殊性,所以我个人认为这个“化”字的解释方向应该有这样两种,一个走向“新生”,一个走向“消亡”。

  《周易》中,坤卦为地,我们都知道,地者,即土也,其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相传我们现今常见的《周易》中的象,出于《十翼》,为孔子所作(也有说是孔子及后世学者渐积而成),但这“厚德载物”四字却正合了土的属性,也符合“稼”的象,所以古人认为“土纳万物”。

  中药除了有各种药性有机分子以外,最重要的是有不同分布的生命动力元素群。我们发现中药的阴阳性,中药的药味:甘、辛、淡、平、苦、涩、酸、咸均与这些生命动力元素群的分布有密切的关系,从分布规律中就可以判断中药的阴阳性及上述八味的差别;正如前述对人类的各器官和组织的细胞内遗传基因而言是相同的,但细胞的形态,则不同(有250多种),这种差别最直接地反映在各器官和组织中所包含的生命动力元素的分布的差别上,使每~个器官和组织的功能有所不同。人们可以看出不同的中药 在生长过程中依靠自身遗传基因,吸收不同分布的生命动力元素群,故中药就有归经,靶向的功能。所以中药就对应着这些不同生命动力元素分布的器官和组织;人们所以得病,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这些器官和组织的生命动力元素的固有分布发生了变化,中药的治病作用,也正是把病灶器官和组织偏离正常的生命动力元素分布调整为正常分布的过程,以此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正是这样中药中的活性成份都有上述生命动力元素群的含水络合离子和有机成份,有人用交变强磁场来激活中药汤,使其治疗效果大幅度增加。可见其中的高能态水是非常起作用的。

  人们通过各种粮食、蔬菜、肉类等来补充人体所需要的营养,这些营养物本身也有生命动力元素的不同分布,就同样的蔬莱而论,几十年前的黄瓜和今天的黄瓜味有很大的不同,以前黄瓜有非常强烈的黄瓜味,而现在的黄瓜,尽管大小形状上比过去好看多了,但是其味真不如从前,其原因查来查去最重要的是黄瓜中的生命动力元素的分布发生了变化;又如日本一些科学家发现菠莱,其中最典型的生命动力元素之一的铁元素,比50年前少了50%,从而菠莱的补血作用远远不如从前。

  当代生命科学指出一切生命体均由蛋白质、核酸、脂肪等来组成,但它们又是由最基本的有机分子“原料”如由氨基酸、嘌呤、嘧啶、糖等经过一系列化学过程来组成的。在这里暂且不谈形成上述生命体主要组成过程中生命动力元素所起的催化、激活动力作用。就前述的生命过程的最基本的有机分子“原料”本身也要靠生命动力元素来合成的,

  人们发现火花放电、紫外照射、电离辐射、热能等方法,可从C02、N2、H2、NH3、H20、HCN 等混合体系合成出各种氨基酸,但是通过这些方法,所得到的氨基酸产量和种类就很有限,而在反应过程中如有Ca++、Mg++、Zn++、Fe++、M004-及在二氧化硅,硅酸盐、火山熔岩、粘土(氧化铝TiO2、Fe2O3、SiO2等)活性表面存在时,不仅氨基酸的转化率变得很高,而且所合成出来的氨基酸种类也变得很多,几乎含盖了近20种生命必须的各种氨基酸,可见上述生命动力元素群起了催化、激活动力作用。这充分说明了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物体为什么在其体内要有各种生命动力元素之根本原因。

  在生物的遗传基因载体脱氧核甘酸DNA中四种碱基的乌嘌呤(G)和腺嘌呤(A)是与胞嘧啶(C) 和胸腺嘧啶(T)一起构成遗传密码子的最重要的“原料”。这些“原料”也可以从HCN、NH3、H20、

  ,H—c—NH2出发,用火花放电,紫外线加热等方法合成出嘌呤、嘧啶,但是在合成

  过程中同样发现当有K+等元素时,不仅加速反应过程,而且产量也大幅度增加。

  在DNA,RNA中核糖是上述四个碱基和磷酸连接的重要桥梁,如有核糖和脱氧核糖:

  这些分子可以从甲醛分子(HCHO)出发人工合成,而甲醛本身也可以从甲烷、氨、水出发,通过放电,电子、Y射线等作用下合成,而在高岭土(含有氧化铝、氧化硅、氧化钛、及锌、锰等微量元素的氧化物、氧化镁、氢氧化钙、氢氧钡等)及潮混条件下能够高效地生成上述核糖,从这里中再一次看到各种生命动力元素及其含水络合离子的催化、激活动力的作用。

  由上述核糖与四种碱基缩合成核苷,然后再与磷酸缩合成核苷酸,其中磷酸可以有1-3磷酸基团。通常磷酸容易与水溶液的Ca++、sr++、Ba++、Fe++、Al+++等作用形成沉淀物,按理说阻碍了核苷酸的形成,但是发现在这些元素的磷酸盐或高岭土固体表面上通过规整排列的Na+、Ca++、 Al++、Ti++、Fe++等离子晶格点群体作用显著地提高产率,可见遗传基因载体的主要原料核苷酸的合成也离不开生命动力元素的催化、激活动力作用,这就说明了为什么在人体中始终需要各种生命相关元素的原因。

  卟啉是人类血脉及植物叶绿素最基础的生物分子。其具有四个吡咯核的平板状的,非常稳定的色素。它是作为血色素,细胞色素,叶绿素等的核心部分。众所周知的血红素和氯化血红素是含铁的典型的动物体内的卟啉化合物,而叶绿素是以镁原子为中心的植物体内的卟啉化合物。Meyer从乙炔和氰化氢,Chichibabin用乙炔和氨来合成吡咯,Hodgson,通过Ni++、Cu++等作用,使四个吡咯核正好安排在同一个平面上,可见此时Nr++、Cu++起到了形成卟啉的催化、激活动力作用。

  从实验中发现有粘土(蒙脱土,有Na+、Ti++等表面晶格点群的活性表面)时,通过肽酐的中间体来促进多肽的形成,所以粘土表面上各种生命动力元素的作用是早期蛋白质进化的重要步骤。

  鉴于金属离子的这种催化、激活动力作用,Fox等人力图合成出含有氨基酸聚合体的类生物酶,进一步作成生物催化剂。他们先合成了组氨酸的酸性类蛋白,然后再与zn(0H)2凝胶反应, 形成含zn++的类蛋白,这种蛋白大幅度地促进ATP的水解。从中可以看出这种类蛋白很可能是生命起源早期的生物催化剂或者是类激素。Fox等人进一步将上述类蛋白变成微球体,力图作成最原始的细胞体,这里特别注意到的是血红蛋白,现代分子生物学证实通常仅仅蛋白部分是不能起载氧作用的,只有特殊结构的血红蛋白与Fe++结合时,它才能起吸氧和释氧的作用,可见铁离子等对生命所起的巨大作用。

  核酸是一切生物体遗传基因载体,因此研究核苷酸的聚合成了一个很大的研究热点。其中有的用加热聚合,有的加脱水缩合剂,有的采取模板指导下的合成,在这些合成中模板指导下的合成最成功。如Bridsan发现在Pb++、zn++、sn++、Sb+++、Bi+++等金属离子存在下聚胞苷酸的模板能够促进分子量相当大的聚寡鸟苷酸的聚合。其中Pb++可以形成聚合度为40的2-5链结合的非天然的寡聚物,而zn++离子催化成3-5链合的天然的鸟苷酸(可达聚合度为35)。但是从中看出zn++对正常DNA合成极为有利,相反地Pb++不利于正常DNA的形成。大家知道zn++在海水很多,故把海水称作生命来源是很合理的。

  从以上的讨论中可以看出生命动力元素群是对生命的起始化学过程起着催化、激活动力作用的最重要的、最深层次的因素

  在前面考察从无机分子过渡到有机的生物分子原料,从有机的分子原料过渡到人工合成生命前期生物分子核酸与蛋白质的过程。从中可以看出在所有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离不开生命相关的一系列元素群如常量的Na+、ca++、Mg++以及非常微量的sr++、zn++、cr+++、Mn++、Co++、Fe++、V++、Cu++、Ni++、Ti++等生命动力元素的作用。微观生命动力学是从基本粒子、原子核结构、原子中电子分布、不同元素的离子及其含水状态下的络合物及其各种生物酶活性中心以及从生物体内上述生命动力元素的群子分布出发,研究生命过程的最深层次动力源泉,为人类健康长寿提出最佳防病、治病的路线,努力使人类寿命至少达到现在大家公认的计算自然寿命为目的的一门学科。其中有关基本粒子、原子核结构问题与生命之间关系并不那么直接相关,而生物酶及其相关的生命动力元素的群子分布与生命之问关系最为密切。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进一步考察生命动力元素群的作用是非常必要的,但在这里首先有一个这样的问题,即上述生命动力元素群是如何定量地界定的?究竟哪些元素是属于生命相关的元素,又有哪些元素是生命动力元素。现归纳起来有利于生命的相关元素大体分下列两大类:

  第一大类为常量元素及一些微量色素群:C、H、0、N、P、S、Mg++、Ca++及微量的Sr++、Se 等;

  对人类健康与长寿起最深层次作用的问题。作者从大量的实验中发现上述生命动力元素的含水络合离子与周围水分子一起构成的纳米级高能态群团结构能有效地透过细胞膜以至细胞核孔,直接对人类基因载体DNA、RNA起激活、转录作用,促进正常的新陈代谢作用,

  论由人类身上的“精”生命动力源含水络合离子的阴阳性看中医药学说的当代科学的根本内涵(第三讲)

  导读:总编辑金日光教授说:本报本网前一阶段公示的八卦图的科学诠释是中医药学阴阳学说的根基,它告诉我们要从对立统一的阴阳 角度来看一切问题,首先要承认传统中医药学的阴阳学说根源于八卦理论。这一理论教导远古《黄帝内经》的作者,使他深信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体都有决定它们阴阳性的“精”。这个“精”,促使几千上万种中药材,具体表现为阴性药或阳性药,或介于当中的药。同样人体亦有阴性器官与组织及阳性器官与组织。这是由八卦原理导来的根本观点。这样一个观点,就是当代科学再发达也无法加以否定!相反当代科学越发达,而其理论水平越高,越能说出为什么有的中医药和器官是阳性的,而有的中医药和器官是阴性的。但是,当代科学对这些还没有进行全面的诠释之时,反对中医药的那些学者们、文人们说:传统中医药学是“非科学的”,“伪科学的”,甚至说“反科学的”,这是由他们的世界观来决定的。但我们细想,这与我们当代科技界和中医药学界没有把传统医药学加以当代科学理论化也有密切的关系。自从本报本网对佛山中医院“头顶”八卦图所引起的争议进行了科学诠释之后,世界各地的广大华人们非常希望了解传统中医药学理论的当代科学内涵。为此,已讲了两次,其主要目的是用来扫清一些“路障”。从这第三讲开始进入中医药学阴阳学说的实质性问题上。这一讲是把传统中医药学阴阳学说和当代科学理论加以联接的中医药学之间最重要的“桥梁”。如果广大的中医药事业家、中医师、中药研究工作者及中医药院校的教授和学生们能够借助这一次讲座,较顺利地渡过这一座“桥梁”,那么您可以说:我跨进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了!您也有可能在世界各地就可以开始拍着胸膛跟老外们说,我们中华传统中医药学的阴阳学说充满着当代科学的微观内涵,而她的经典著作也是一种最科学的宏观描述。

  吕记者:自从第二讲访谈录公示于我们的网报之后,世界各国的华人特别是中医师们都非常迫切想知道中医药学阴阳学说的当代科学内涵。他们都问第二讲里提到的人体及一切动植物除了由氢(H)、碳(C)、氮(N)、氧(O)、磷(P)、硫(S)等生体架构元素之外,有常量元素钙(Ca)、镁(Mg)、钾(K)、钠(Na),还有中学里学过的极微量过渡元素:钪(Sc)、钛(Ti)、钒(V)、铬(Cr)、锰(Mn)、铁(Fe)、钴(Co)、镍(Ni)、铜(Cu)、锌(Zn)、钼(Mo)等元素,通过远古火山熔岩溶解在海洋里。您说过这些微量元素是生命之源的动力元素,而且又说这些元素可以变成八卦及中医药学阴阳学说中的对立统一的最基本的实体。按您这种说法我能理解为什么把海洋、湖泊、江水称之为“生命之源”的本意,但是我在中学和大学里都学过您说的上述生命动力源微量元素,它们全是金属元素,而且它们溶解在水里之后,都变成为阳离子( );另一类元素(一些非金属元素),如氟(F)、氯(Cl)、溴(Br)、碘(I)等则可以变成阴离子( 、 、 、 )等;在阴离子里还有其他的离子,如磷酸根( ),硫酸根( ),硝酸根( )等。您说的阴阳离子是否指这些阴阳离子群?是否这些阴阳离子就构成八卦和中医药学阴阳学说中的当代科学实体?如果是这样,中医药学的阴阳学说的科学内涵就连中学生也都能知道,有什么难度可说呀?

  金总编:吕记者,我发现你提问题很厉害呀!而且问的相当点子上。我们可以笼统地说这些阴阳离子是存在于一切生命体中的对立统一的微观实体。但是问题的复杂性出在上述十多个生命动力源的阳离子上。人类100多年来通过各种化学反应来人工合成上千万个各种有机化合物时,发现就是你说的这些含水轨道的金属元素及其离子和各种化合物起主导作用,而其他阴离子则起着辅助作用,由此你可以想到人体中好像“只有”上述生命动力源的阳离子起主导作用。

  吕记者:按您这样说,人体及一切生命体中上述生命动力源的阳离子起主导作用,那么光有阳而无阴的,怎么能还说有阴阳学说?怎么能说阴阳共同起作用呢?

  金总编:你又问到点子上了,的确人体和一切生命体中就是由上述的阳离子群对生命的化学演化过程起着不可缺少的催化、激活动力的主导作用。在这一点上,现在你我之间达到共识了吧!但就在这个“节骨眼”里你可以想到这个主导作用可不可以有阳的主导作用和阴的主导作用呀?这就是说上述阳离子还可以分成为“阳性”阳离子和“阴性”阳离子!!!不难想到,在一种中草药生长过程中,如果“阳性”阳离子起主导作用,那么这个药材就可以调动其DNA、RNA来得阳性药材了;相反由“阴性”阳离子起主导作用,那么就同样调动其DNA、RNA来得阴性药材了!

  现代医学与中国医学在基础理论上有着巨大的区别。现代西方医学根据人体器官将疾病细分成许多专科。如:内科,外科,皮肤科,五官科,眼科,妇科等。内科,外科又被细分为消化内科,泌尿内科,脑外,腹外,骨外等很多。而中医一般情况下只分为中医内科包括温病(传染病)中医外科包括骨伤外科。从诊疗分类方法上就可以看出现代西方医学对疾病孤立的看待越分越细,直到查找到基因。现代西方医学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地向前发展。而中医是从理论上把各器官的疾病联系起来,放在- -起治疗不去细分。两千年来没有大的变化。

  解剖学是现代西方医学基础。西方的解剖学,是16世纪的维萨里直接解剖观察人体,于1543年出版了《人体的构造之后。《人体的构造一书的出版,意味着近代人体解剖学的诞生,是生物学发展史_上的一个里程碑。在这本著作中,他遵循解剖的顺序描述人体的骨骼、肌肉、血管和神经的自然形态和分布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解剖学的内容又借助于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的观察,看到细胞及细胞内的结构。直到发现染色体,基因。解剖学的内容包含

  了从染色体,基因到细胞再到器官,以及各组织之间的关系。最新的生物学技术已证明染色体,基因在生命过程中的起决定性的作用。基因是不是能够正确的代谢,决定了人体的健康和生病。基因的改变产生了许多严重的疾病。如癌症,糖尿病,老年痴呆症等。

  显微镜,电子显微镜使医生发现各种细菌和病毒, 这些重要的致病生物体。各种化验检查能找到生病后代谢变化的证据。抗生素的发现为细菌引发的疾病治疗找到了有效的药物。

  中国医学基础理论从它诞生时讲的是就五脏六腑:心,肝,脾,肺,肾和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从本质上讲这些属于解剖学的内容。但中医没有真正科学意义上的解剖学。中国医学基础理论却创建了经络这一极为重要的学术论点。中医学中的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是中医诊断治疗的基础。这与现代医学的化验检查的诊断方法有着巨大的差别。中国医学基础理论是一套系统性的理论,是一套远远超越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医学理论。它把五

  脏六腑内在的相互影响从理论上联系起来。在治疗时统筹考虑。不像现代西方医学简单的对器官病情对症治疗。依靠中药复合方剂特点,开发出抗病毒修复受损基因的有效药物。

  在中医学基础理论中有一些词像经络,让人难以理解,其中一个词是阴阳。现在为把中西医学理论统一 起来,我把中医理论中的“阴”定义为现代医学中的DNA代谢状态,中医理论中的“阳”定义为RNA的代谢状态。以具体的内容讲:中医理论在讨论外感伤寒病情发展变化时。把病情由外向内发展过程分成五个阶段。卫(表)、气,血、阴、阳。卫是开始阶段。病症在表。表的含意是指:口、鼻、皮肤等。例如:皮肤遇冷产生的过敏反应。感染病毒后当身体的正气(免疫力)护卫不住表,又没有得到正确的治疗,疾病就开始向里发展,损伤气。病毒大量复制代谢加快发热。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治疗,疾病就会再向里发展,损伤血。病毒在体内扩散。如果再没有得到正确的治疗,疾病就会再向里发展,损伤阴。大量的细胞核

  DNA出错。如果再没有得到正确的治疗,疾病就会再向里发展,损伤阳。长时间的大量细胞核DNA出错RNA出错。但一-次感冒也有可能由表直接伤及到阳。就是亡阳。这里要讨论的是一次外感也有可能由表直接伤及到阳。以非典型肺炎为例,就是一次外感由表直接伤及到阳的实证。治疗不及时病人很快病亡。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斯分校的研究人员在非典病毒基因组中发现了--个特别的RNA (核糖核酸)片段。在不同的非典病毒株系中,这一片段并不变化,因此科学家认为,这一RNA片段可能成为未来抗非典药物的“标靶。非典病毒是一种RNA病毒,与动植物和细胞不同,它的遗传基因组是由RNA链构成的,这意味着它的变异速度非常快。如果认同非典病毒基因组RNA使人致病死亡和

  中医理论中--次外感也有可能由表直接伤及到阳,治疗不及时病人很快病亡是同一回事,那中医的“阳”就是现代医学的RNA代谢问题。这样中医医学与现代医学在理论上就统一起来了.

  对此作一个推论,--个非典病毒在进入肺细胞后,它要复制自己,它用酶切割肺细胞中正常的RNA链,用切下的片断做材料搭建自己的RNA链, .复制成更多的非典病毒,再进入别的肺细胞,再重新复制自己,如此循环下去。病人的全部肺细胞RNA代谢功能完全被破坏,病人死亡。

  中国医学是中国古代医学家建立的极具生命力的医学理论。如果我们用现代科学的观点重新解释,许多现代医学中还没有解决的理论向题将完全被中国医学的理论解开。

  在2000多年前,中国医学的创始人就提出了八纲,由于历史的局限性、词义表达的含混性和科学发展的原始性,有些词句使人很难正确地理解其含义。如果按照现代医学的观点把-些词句重新定义,就会发现八纲非常科学,是现代西医没法做到的。

  首先我们说阴阳。按照现代医学解剖学的原理,我们知道人体有各种腺体、器官、组织,骨骼,等等。“阳”就是泛指这些组织、器官的正常分泌、代谢、细胞分裂。按现代分子生物学的观点就是RNA代谢正常进行,或氧化代谢的正常进行,或蛋白质合成的细胞代谢正常完成。如果在阳后面加上个虚字,就是阳虚,就说明器官的细胞功能出现障碍,器官有病了。例如:大肠阳虚,就是说大肠的细胞正常代谢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大肠已失去了许多原有的功能,不能吸收水分,患者大便失禁、腹泻、排泄物不成形。“阴”就是泛指这些腺体、组织,器官的自身细胞核代谢的正常进行,也就是DNA代谢正常进行。这样DNA才能为RNA的合成提供正确的样板,细胞才能完成自己的特定功能,如果在阴字后面加上个虚字,就是阴虚,就说明细胞核内已出现代谢障碍,细胞个体的细胞核代谢出现向题。例如:大肠阴虚,也会出现大肠功能异常,阴虛热盛代谢加快,过多的吸收水分,患者大便干燥,便出费力。

  在中医理论中阴虚发生在阳虚前面,这也完全符合现代西医理论的规律。细胞核先产生病变,代谢异常的DNA还没影响到细胞内RNA的正常代谢功能,中医称为阴虚。产生阴虚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低温妨碍了DNA正常代谢,细胞代谢能力降低,免疫细胞功能降低;另一种是低温帮助了病毒夺取DNA中的核酸进行自身转录,造成核酸短缺?接出现错误。阴虚的结果使病毒活动加强,人的氧化代谢加快,出现阴虚热盛,这就是中医常说的阴虚阳盛。如果因为只是部分细胞出现问题,人体发虚热,就是感觉发热但体温不升高,阴虚的细胞主要

  功能还没受影响。当DNA样板影响到RNA分子的正确合成,出现了错误的RNA核糖核酸分子,细胞的正常功能就被改变,中医称为阳虚。阳虚的结果会使细胞产生错误的蛋白质,歧变成错误的细胞,减少氧化代谢发出的热量,引起自身免疫细胞对自身组织的攻击,细胞异变成肿瘤、癌症。器官功能降低人体虚弱,出现阳虚寒盛,这就是中医说的阳虚阴盛。受损伤的细胞越多,问题严重.人体出现内寒,体温降低身体虚弱。

  中国古代医学家用极简单的“阴阳”二个字,概括了现代医学需要整本书来说明的问题。虽然古代中国医学的创始人并不知道细胞核、基因这些现代人才发现的科学知识,但他们凭借感觉已认识到细胞内的秘密。张仲景所说的“阴阳自和”应是指若细胞的自身氧化代谢正常和器官功能代谢正常,人体的生命活动才是正常健康的。

  五行关系中阴阳精的微观分布问题。为此先要了解《黄帝内经》里阴阳精的微观内秘。

  我们通过前第四部分,根据《黄帝内经》名言:“汗者,精气也”,从汗的每一个原穴中测出了十几种元素的含量,可知精的实体,那么精在人体里起什么作用呢?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恩格斯说,生命归根到底是化学演化的结果。这一观点给我们提示了一个重要概念,如果在化学演化的过程中确实有某种化学动力源,那么它就有资格成为生命之动力源。众所周知,人类近100年来,用钐、铈、镁、钙、锶、钪、钛、钒、钼、铬、锰、铁、钴、镍、铜、锌等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或离子络合物已人工合成了2000多万种有机分子,甚至合成了对光、电、磁具有各种功能的分子以及治疗各种病的有机药和生物功能高分子。从中可以发现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中若干特殊区域的元素群对上述合成起着催化、激活动力作用(见下图5.1)。

  可见,除了第一族、第二族K、Na、Mg、Ca等常量元素之外,第四周期过渡元素是对生命的过程起催化、激活动力作用的最原始的最重要的先天型生命动力元素群,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同各种有机蛋白质结成后天型生物酶(见表5.1)。

  这样在生物体内就有了先天型和后天型两种生命动力源,总称为生命动力源。但是不管怎样,其中先天型生命动力源是对生命的过程自始至终起主导作用的最根本动力因素,尽管其绝对含量非常少,但没有它们就没有生命的起源,也不可能有生命的持续过程。一切生命动力源只有首先有了先天型动力源之后才有后天型生命动力源,而后天型生命动力源只是更加完善生命的化学演化过程而已,所以人类要健康长寿,不能不首先考虑到人体内原始生命动力源的分布及营养体中生命动力源分布。

  《黄帝内经》里帝/师说过人体里有精,有阴精、阳精,还说阳精致使人死,而阴精助寿。但人体里阴阳要平衡,一切病来自于阴阳平衡受到破坏,如能调节好阴阳平衡人可活到天年。那么什么精气(汗)里什么是阳精类、阴精类呢?

  从周期表第四长周期的含d轨道的过渡元素群生命动力源元素来看,按它们的离子的氧化电位可由正值过渡到负值(见下图5.2)。

  由图5.2可知,以Zn2+为界,越往左侧表现阳性电位,越往右侧表现阴性电位。

  分子生物化学表明,在细胞中凡是氧化电位高的生命动力源占优势时就可以合成出带有-OH 的热性(可发热引起热“气”)生物功能分子;凡是氧化电位低的生命动力源占优势时就可以容易合成出带-N = 的寒性(凉性,引起凉“气”)生物功能分子。由上述讨论可以确认人体里精的阴阳起源:

  但是到此又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这就是如何从众多的阴阳元素离子的含量,衡量各自的阴阳度呢?这就需要由统计力学理论来加以解决。还如大家所知,在欧美有波兹曼——麦克斯威尔经典统计力学(简称第一统计力学),玻色—爱因斯坦量子统计力学(简称第二统计力学),费米—狄拉克量子统计力学(简称第三统计力学)。但是发现这三种统计力学无法用来研究上述阴阳统一的体系。在这种情况下只能用作者创建的第四统计力学(简称第四统计力学)。

  阴(●,—)=N1=40,阳(〇,+)=N2=30平均起来λ1(●),λ2(〇)究竟多少?

  作者上世纪60~70年代,正当文革期间,边在牛棚里挨批斗,边研究群子统计问题,经无数次的推导和演算,通过非常复杂的数学理论,可以推得非常简单的公式:

  k2r1/r2:阴阳总标度,其值越小,总的氧化电位越高,或还元电位越低。

  根据阿累尼乌斯常数的物理意义,上述所有参数取对数之后,均变为氧化电位的能量的表达式。在这里特别强调若干群子参数的深度物理意义。

  ★k:通俗地称阴精/阳精的“库存”比值,指某器官或组织中阴精和阳精的固有比例,其与生物种、器官、组织的阴阳先天比例有关。

  ★r1·r2:实际器官或组织中阴精和阳精高度分散态有关。如r1→0,r2→0,r1·r2→0磁畴越小,指阴精和阳精离子的孤对电子一个一个都能与宇宙空间中微子等能量充分发挥通天气的作用,总体的电磁“气”变得很大。又如r1→0,r20,r1·r2→0,指阴精的孤对电子充分作用,而阳精的孤对电子“埋在”里边,在这种情况下阴精的通天气起主导作用;r10,r2→0,r1·r2→0指阳精的孤对电子充分作用,而阴精的孤对电子“埋在”里边,在这种情况下阳精的通天气起主导作用。

  《黄帝内经》及后来的中医药学强调气一元化之说。但是为了了解阴阳各自对不同脏腑的贡献,下面进一步引入两种精气量的表达方式:

  那么这些精气是如何来,又如何“天人相应”的呢?这就是可以通过上述阴阳精离子的孤对电子数量对宇宙能量的作用来实现的。见下面的具体分析。

  请大家特别注意表5.2中μ0络合离子磁矩;μB珀尔电子磁矩;微磁性,意味着每一个离子如同小发电机一样,既发电,又能电磁场发射各种频率的电磁波,甚至光子等,所有这些都起到有利于提高人体生命质量的好作用。

  上述高阳性“精”和高阴性“精”元素群的最大特点是除放出电子,自身变成阳离子之外,在它们的d轨道上留存着若干个孤对电子。作者研制的陶瓷金字塔能通过聚焦的中微子引起低温核融合反应,也就是通过这种孤对电子能够吸收宇宙空间中微子能量,对生命的一切化学溶化过程起催化、激活动力作用,从而使我们人体具有“天人相应”的特征。可见当r1·r2很小时总气量变得特别大,这也正是人有气功的根本原因。

  在一切生命体中,生命动力源分布与所生产出的各种生物功能高分子如聚糖、脂肪、蛋白质、蛋白酶DNA、RNA之间关系,见图5.4。

  发现生命动力源氧化电位及亲电强度对生物化合物阴阳的决定有机分子官能团结构。(见表5.3)

  由上可知,生命动力源贯穿于一切生命体生物化学合成,而合成的分子产物阴阳性也均取决于生物体内生命动力源的分布。就拿中药、人体各器官如同一切事物一样也有阴阳之分;

  只有当代量子化学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理论才能诠释《黄帝内经》中有关脏腑及中医药学阴阳学说的线 中药的性味和生命动力源分布关系

  我们通过几百种中药的分析中可得如下结果(见表5.4),这也是当代科学对中药的总的看法。

  中药阴阳实例包括:高阳性、较阳性、较阴性、高阴性4种中药(见下表5.5~5.8)。

  传统中医药学认为“药食同源”,许多食物本身能起食疗作用。故在这里比较详细地考察一下人类常见食物的阴阳性,这对进一步了解中医药阴阳性会有很大的益处。我们还从大量的天然营养物生命动力源元素分布的考察中发现,凡是氧化电位高、亲电强度低的生命动力源占优势时,生物体就能合成出谷类、水果、蔬菜等;而凡是氧化电位低、亲电强度高的生命动力源占优势时,就能生产出肉类、蛋类等(见图5.5及表5.9)。

  由前述,天然食物的k2r1/r2值基本上指阳性,但是k值反映食物中生命动力源元素分布第四统计力学理论拟合曲线的总高度,ξ值与k值有单调增函数关系,直接反映天然食物高亲电元素群离子分布的水平,通过食物的ξ值对照生命动力源元素群中各个元素的ξ值,从而用ξ值最接近食物的ξ值的某个生命动力源元素来衡量该类天然食物的整体元素特性。将k值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成表,见下表5.10。

  人类所有器官和组织中生命动力源自始至终起催化激活动力作用,决定器官阴阳标度。

  我们通过前面群子统计理论的研究,从人类各种器官和组织,同样发现人体由250多种不同形态的细胞群组成各种组织和器官,但是所有细胞核内的遗传基因载体DNA的组成是完全相同的,唯独不同的是各器官和组织细胞内生命动力源元素群分布不同(见图5.6)。

  上述顺序也适合牛、羊、猪等动物。有关胆、膀胱、胃、大肠、小肠的情形,将在后面再讨论。

  反对中医药学理论的人们深知五行学说是中医药学理论的核心,故一直企图推翻中医的五行学说。中医药学理论的最大困难,也在于不知从哪一个角度来阐释五行学说是非常科学的。现在发现只有当代量子化学物理及第四统计力学这样的高层次的当代科学理论,才能验证五行学说的当代科学的线 《黄帝内经》五行学说的示意图及核心问题

  相生:你生我生关系;相克:互相排斥,相互克制。为什么?这里最大核心问题实际上要回答下列阴阳的微观分布问题。

  这里就有为何前阳后阳、前阴后阴的问题,这是当代科学理论要解决五行学说的最根本的问题。为。

脚注信息